食糖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。它进入人体后,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,为人体提供能量。中国、美国和印度是全球食糖消费量最大的三个国家,消费量均超过千万吨。
美国人口虽不及中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,但其国民肥胖率之高却令人瞩目,过高的糖摄入量是重要原因之一。本文将简要对比分析美、中、印三国人民的食糖消费情况。
美国每年糖消费量高达1.4亿吨。
谈及美国饮食文化,高热量是其显著特征,而日常饮食中糖分的占比更是惊人,高达42%。这其中包含糖果、甜点、各种含糖饮料以及大量的加工食品。
数据显示,美国人日均糖摄入量接近130克,位居全球之首。这主要源于其饮食结构:高达六成的食物来自加工食品,而这类食品普遍含糖量较高。
美国糖类消费以蔗糖和玉米糖浆为主,其中玉米糖浆的消费量显著高于蔗糖。美国年玉米产量超过3.5亿吨,为玉米糖浆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。玉米糖浆价格低廉、使用便捷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谷物食品和饮料加工业。
美国每年糖消耗量惊人,高达1400万吨,这直接导致了其高企的肥胖率。数据显示,超过四成的美国成年人(20岁以上)体重超标,这意味着在3.4亿多人口中,约有1.3亿人患有肥胖症,体重达数百斤的肥胖者更是随处可见。值得关注的是,低收入人群的肥胖问题更为严重。
印度的年糖消费量达到3000万吨。
印度素食盛行,国民自幼养成嗜甜口味。这种孩提时代的饮食偏好,成年后往往难以改变。因此,印度家庭日常饮食普遍偏甜腻,那些让外国人觉得甜得过分的甜食,在印度人看来却只是略微偏甜而已。
印度人相信甜食能带来好心情,因此常将甜点制成圆球或菱形,款待宾客。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排灯节,他们更是大量享用甜品,糖的消耗量比平时激增三成以上,整个印度街头都充满甜蜜的氛围。
印度年度食糖消费量约为3000万吨。作为全球第二大蔗糖生产国,印度每年的蔗糖产量则高达3500万吨左右,除满足国内需求外,剩余部分还用于国际贸易。
印度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本国食糖产业发展,其政策体系涵盖了生产、流通的各个环节,旨在保护和促进国内蔗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同时,印度积极发展和完善食糖期货市场,以此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。
中国每年的食糖消费量达1580万吨。
中国长期位居全球食糖消费第二大国,2023年食糖消费量达1550万吨,预计2024年将比去年增加30万吨。
2000年前,中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维持在6到6.5公斤,全国年消费总量约为900万吨。自2002年起,人均食糖消费量迅速攀升,现已达到约11.8公斤,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0%,仍处于世界食糖消费低水平行列。
中国食糖消费主要由工业和民用两部分构成,其中工业消费占比达三分之二,民用消费仅占三分之一。工业用糖主要用于食品加工、饮料生产和医药制造等领域;而民用消费则涵盖餐饮和零售渠道。近年来,食品工业持续稳定的用糖增长,成为拉动中国食糖消费总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
中国食糖主要依靠甘蔗和甜菜生产,产量高峰期约为一千万吨,仍需进口数百万吨弥补缺口。2021年进口食糖量曾高达近570万吨,创历史新高。虽然之后有所下降,但年进口量仍维持在500万吨左右,稳居全球食糖进口大国之列。
